“互联网+”与科普信息化

“互联网+”与科普信息化

互联网技术是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里程,展示了人类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机器时代、电子时代,再到网络时代的文明形式的全面提升。基于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网络文明、网络生态、网络思维、网络生活,极大影响着当今人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工作态度等,“群众都在网上”,人人都是“网中人”。

截至2014年底,我国互联网经济占全球总规模的5.7%,在全球市值前十大互联网企业中占有4席。中国网民人数达6.49亿,比上年增加3000万,移动用户数居世界第一,具备了推进互联+的坚实基础,信息化、网络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不可阻挡。在这样全新的背景下,科技传播与所有其他行业一样,迫切需要正视现实,转变思路,精心谋划,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科技传播事业。

1互联网背景下科普传播的新特征

科普信息化,是信息化背景下的新生事物,需要从事科普的团体和个人,从理念到内容、手段、方式等进行调整,探索适应网络时代特有的传播方式,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一)科技传播理念突破

具有互联网思维,用全新的理念指导科普宣传,主动摒弃一些陈旧的观念,如满足于简单的科技知识宣传,传授一些生产或生活技能,应该转向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科技前沿,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的发展关系,积极培育人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方法,树立科学的思维,正确对待和理解自然万物、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形成科学的、理性的、明智的生活态度,有效处理社会事务。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迷信、伪科学,用科学理性战胜愚昧无知。

(二)科普内容的全面创新

借助于电子化、数字化技术支持,将传统科普资源电子化,运用网络传播,扩大传播范围,减少传播成本;及时将最新科技知识、科技进展、科技事件,开发成科普资源,第一时间发布,满足公众需求。组织科技专家、文化工作者设计、创造出更多形式的科普产品,包括科普影视、科普游戏、科普动漫、科普旅游等,丰富科学传播的渠道途径,推进科普与人文、科普与文娱、科普与旅游、科普与产业的结合,开发多种特质的科普文化产品,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科技传播的态势,达到促进人的科学素质提升的终极目的。

(三)科普手段的现代化

用最先进的理念、最先进、最有效、最时尚的手段与方式,开展科技传播,讲好科学故事;紧贴时代背景与公众需求,结合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科技事件、科技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公共安全、疾病预防、健康养生等,及时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在重大科技事件发生时,发布科学权威信息。大胆运用时尚、流行的元素,运用现代年青人乐于参与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接受或参与。

(四)新媒体科普的独特作用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人的延伸。在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手机等传统移动终端已经超越了作为一般通讯工具的功能与作用,成为人体的一种延伸。人类借助手机,可以捕获和感知更宽广更复杂的外部世界。目前中国86%的互联网用户用手机上网,年轻人用手机的时间,已经超过在电视机前的时间。专家预测,到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将达到48亿户,功能将扩展到智能城市、智能家居、车联网、物联网、移动计算、健康管理等更多的领域。

在移动的世界时,一切都会改变,大家熟悉的路灯,到时将集成多种功能,既是信号基站,也是传感器,也可能是安保设施。科普就要适应这种变化,运用好移动终端、手机等载体所拥有的短信、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功能,开展互动、参与体验的科学传播,以期达到更加多样、更加有效的传播效果。

浙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在借助互联网、推进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绩斐然。阿里巴巴、淘宝网等为主体的网络市场、网商经济,使传统的经营业态、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视野和处世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包括深山的农民都关注世界的动向,对全球化、地球村、一体化等有了直接利用互联网的感受,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多样。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人们在感受“地球是平的”的同时,一种更加可贵的潜质,即世界眼光、平等意识、理性认知、学习态度等,有了质的飞跃,素质的整体提升愿望更加强烈。世界第一次互联网大会召开并永久落户乌镇,将一个小镇与世界互联网巨头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烈地冲击效果,促进互联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互联网思维的形成,一种宏观理念或世界眼光的形成。

2信息化背景下的科普传播之道

科普信息化基于宏伟的背景下展开,既要承接信息化的具体要求,更要更加大气、更加超前的思维,深化科普内容,创新科普模式。要深化对科普信息化的理解,以全新的思维,对接科普信息化,参与科普信息化。

(一)建设科技传播平台,是科普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信息化是一种借助先进技术平台的信息传播内容方式的全面革新与进步。人类信息传播从口口相传到烽火传递,从飞鸽传书到书信往来,从印刷术发明到各类书籍的广泛运用,再到现代声波、电波、光纤理论为基础的现代通讯技术出现,人类的信息传播更加快捷、更加有效、更加先进,远距离、广覆盖、全球化的信息传播,造就了信息传播的巨大应用价值。而海量信息、芜杂信息甚至伪科学等虚假的信息,需要过滤、筛选、剔除,本来就需要先进技术手段和科技意识。

科普信息化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网络巨大功能,仍然需要科普相关的平台建设,否则,科学传播的主题会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之中,难以发挥应有传播作用。精心策划,建设平台,体现特色,打造精品,是科普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科普”就是一个成功实践,果壳网、赛先生等也是。在网络背景下建设的特色传播平台,引导人们自觉接受科学信息,本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符合网络时代感的人们的自身需求和行为习惯,内容更加精准、形式更加灵活新颖,富有个性的科普传播平台,而不是其他兼职科技传播的、非专业化平台。它必须以科技传播为导向、责任、主业、目标,以获得最大科技传播的效果。浙江科协以“科学会客厅”为基础,整合多方资源,推出“科学+”科普传播,线下活动与线上推送传播为一体,扩大科学传播的声音,成为科普信息化的重要传播平台。

2012年“科学plus”正式注册为新浪官方微博,引起网络热议和转播。之后,开辟了腾讯网微信号、网易云阅读等网络传播平台,定时推送图文专刊,开辟科普公告牌、科学24小时、分享会、图示绘、在现场等,实现公众互动过程持续化多样化,吸引不同群体的关注。从2012年起面向3000多位省管干部发布手机科普微报,累计达376期,呈现传播量大、影响面广、效果好的特点。

(二)优质科普资源建设,是科普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信息时代内容为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普宣传不仅要有米,而且要不断有新米好米。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的产生与更新,前所未有地迅速传播,学习知识的渠道与途径更加多样,接受教育条件更加优越,自主学习、随时学习、泛在学习时代已经到来,教育理念、模式、渠道等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接受信息呈现碎片化、非系统性的特征,传统面对面式的科普教育、科普讲座逐渐地被网络学习模式替代。面对海量的芜杂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甄别,及时传播科学有效信息,摒弃过时的、陈旧的、伪科学的信息,成为科技传播信息化的关键。

芜杂混乱的信息,影响科技传播的方向和效果,容易引起人们认知混乱,有的已经影响了科技传播的视听。科技共同体、科技团体应及时回应网络时代的需求,迅捷地提供正确信息,发出“科学的最强音”,解答公众疑惑。科普信息化,是科普传播的准确性、科学性、及时性的具体表现。没有科学、有效、迅捷的传播内容、传播资源,就谈不上科普信息化。因此,科普信息化从内容到形式,需要科技工作者、科技团体的积极参与共同创新。跟踪科技发展前沿,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高度关注社会的热点,及时向公众提供优质科普资源。采取政府购买、科普项目征集等方式,组织科技专家,围绕科技热点和社会焦点,开发数字化科普资源,形成高质量的科普资源。将品牌科普活动和将高层次高质量的科普现场活动、高端科普报告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再加工,实现再创作,形成视频、光盘、录相等,扩大传播范围。

如欧阳自远院士在“科学会客厅”上作“嫦娥探月”科普报告,对现场视频进行再加工,开发了“月球是如何形成的”“中国人是如何探月的”“月球车是如何着陆的”等微视频、微电影,以动漫、游戏、图文解读等形式,在移动终端、微信、电视上推送播放。新媒体形式的上线传播,改变了传统科普报告的刻板模式,延伸了现场活动空间,扩大了传播范围和效果。

(三)信息化载体的创新,是科普信息化的重要环节

传统科普活动形式,如科技展示、科普报告、科技竞赛、科学表演、科普创作等,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这种形式在农村地区也还有一定的生命力,需要坚持做下去。但是科普信息化建设,是一种趋势,是科技发展和科技传播的新阶段,超越、改变传统的科普形式、载体,进行创新和改造,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体现网络的时代的特点,是必然的趋势。科普信息化要求活动方式网络化,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不再是面对面、点对点的单向传播,而是借助网络的平台,实现传播渠道的全新革命。其传播内容必须是公众喜欢的,形式是最新颖的,活动方式必须是互动的体验的,传播对象不再是单向的、固定的,而是全方位的、多形式结合的、甚至是普遍通用的。线下线上融合贯通,线上的科普信息传播,求扩散,打招呼,求点赞,求参与,借助网络平台,举办科技传播活动,体现网络化、远程、虚拟现场特点,以科普游戏、体验、测试、竞赛、动漫等形式,精准推送、定时发布、专业展示的科教视频、影片,将科技探索、科学求证、科学实验等活动上线,实现网络空间多种形式的同步展现。线上科普活动延伸到线下,借助公众微信号、短信、微博等,在用户群、朋友圈、微信群里扩散,动员、招呼,吸引公众参与、收看、收听。对一些公众参与度高、有人气的大型科普活动,上线直播扩散,线上线下互动。浙江省科协的“科普新闻课”,就是与腾讯大浙网合作,结合时事热点,图表解读科学事件、科学现象等,每期在网站首页、新闻客户端上推送。配合太空科普宣传,制作专题科普新闻课,介绍人类太空探测之路、太空游、曲速飞行等,三天之内点击量近60万人次,网友互动评论,宣传效果明显。科普挂图、科普展品开发制作二维码,建立互动体验与评估监测系统。以手机端为载体,通过微信等手段,将全省市县编号编码,实现科普资源建设、展示、活动的实时监测与信息反馈。

(四)打造科技传播品牌,是科普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纵观人类文明进程,技术进步与传播活动一直没有停止,已经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理念、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形成与建立,是人类不断与认识自然、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过程。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成就现代人们对科学和技术更加深刻的理解。

网络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新阶段,为科技传播带来的重要契机。科技改变人生、科技改变世界,已经成为共识。然而,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也面临着新的难题。人们期待科技发展不断给带来更多惊喜的、让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对高度依赖科技发展,产生了许多疑惑,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核电技术、转基因、太空探险,以及非法监测、滥用药物等,人们对于科技的疑惑也正在增大:科技要把人类带到哪里?未来的科技到底是什么?

对于大多数普通公众而言,只是科技产品的享受者,但是对于科学未来并不清楚。社会上也存在着大量非科学甚至伪科学的东西,在一些落后地区、农村及特殊群体里也大有市场。面对这些影响科技发展和人们正确认知的,迫切需要科技团体、科技专家、科技传播者告诉人们科学真相,让公众理解科学,参与科学过程,支持和促进科学发展,努力保持科研的透明、公开和理性。科技传播、科普宣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导,更为重要的是是培育公众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处理生活生产问题,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科技传播,传播正能量,及时消除公众疑惑,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地处理生产生活问题,参与公共事务,意义尤其重要。

依托网络技术推进科普信息化,建立起公众的依赖,大力打造科学传播的品牌。在用好传播的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同时,大量采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通讯技术,在移动终端、手机、电脑上的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开展科技传播。主动将网络传播平台与传统媒介结合,开发适应现代生活和公众需求的传播内容,扩大科普传播的范围,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形成科普传播的品牌。浙江省科协借助华数传媒网络,打造全媒体科普宣传平台,每天更新,全年播出,成为经常性的门户TVC的宣传模式。

在地铁系统中开设《科普时刻》栏目,每天全时全年段播放,每次时长3分钟。将有特色的活动,后期制作视频,以“掌上科普”微信形式推送。建立了“科学plus”为旗舰的微信矩阵,科协、学会、科普机构、科研院所、学校、高新企业共同参与,构建科普微信公众号集群。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在乌镇举办的契机,推进科技传播与互联网大会的联姻,举办专题活动,借势造势,扩大影响,推进形成科普传播品牌。

创新离不开基础。在抓好新的传播品牌建设的同时,对传统科普项目、科普活动、科普资源等,按照科普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整合提升,形成适合网络特点的科技传播形式与内容。科普示范创建、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农函大教育培训、企业科普等科技传播形式与做法,经过多年的积累,有一定品牌效果和社会影响,是科技传播的重要基础。对此进行梳理,挖掘特点,实现数字化目标,纳入科普信息化统一规划。

同时,及时捕捉国外科技传播的信息,学习国外科技传播的先进理念和好的做法、手段,及时借鉴引进,也是科普信息化的重要渠道。总之,科普教育也是社会教育范畴,目的是通过继续学习教育的过程,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自身的素质,促进人的不断发展。这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完善,需要有新手段,信息化、网络化的学习平台无疑成为人们最为重要的选择。

互联网+不仅是工具,而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是一种理念创新。互联网+科普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有更多人的关注与探索。在科普信息化的背景下,互联网+科普要打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加强科普资源创新与共享,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态势,加强科普传播品牌建设,打造有影响力的科普传播新势力,推进科技传播事业更大发展,促进公民科学素质人全面提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作者单位:浙江省科协

责任编辑:李浩

科普中国传播之道

交流    分享    行动    担当


分享到:
     普露科技
Add:上海市长宁区中山公园凯旋路166号8幢B幢1F
Mob:+86 13917002823
E-Mailjoshua.lee@pulu.tech
关注二维码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